北京创新实践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中心>行业热点>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张立新谈高技能人才有关工作
信息公告

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张立新谈高技能人才有关工作

时间:2020-04-20  来源:北京创新实践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查阅:373

主持人:

感谢您的介绍!

张立新:

四是构筑技能人才表彰激励体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要求,需要从物质、精神奖励等多方入手,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技能人才待遇和地位。一是完善表彰奖励制度。不断提高奖励标准,使“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成为我国技能人才的最高政府奖和最重要的激励手段,使获奖人才成为中国技工的一面旗帜。加大推荐高技能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工作力度,保证评选质量。鼓励各地不断完善技能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形成多层级政府奖励体系。二是丰富技能人才激励政策。完善收入分配等政策,推动技术、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从积分落户、岗位聘任、职称评定、工资定级、学习进修、休假体检等方面,全面加强技能人才激励工作。三是发挥企业、社会的主体作用。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奖励力度,落实相应待遇,鼓励对优秀高技能人才实行特殊奖励政策。进一步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技能人才表彰等活动。到“十三五”末期,完善以政府表彰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待遇和地位不断提高的技能人才表彰激励体系。五是打造技能人才宣传引导体系。转变当今社会“重学历、轻技能”的观念,必须持续在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上下大功夫。一是增强宣传意识。高度重视宣传工作,通过广泛、深入、持久地宣传,把各方力量动员起来,营造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社会氛围。二是创新宣传形式。注重打造宣传品牌,采用社会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结合重大政策、重要节日、重点活动,开展集中宣传和主题宣传,同时,注重开展日常宣传和深度宣传。三是突出宣传重点。以树立优秀技能人才典型为重点,使一大批大国工匠成为闪亮全国的技术明星、技能明星。要以面向青年学生和青年工人宣传为重点,引领广大青年向先进典型看齐,凝聚争当技能人才的强大正能量。到“十三五”末期,形成上下联动、形式多样、典型示范、效果明显的宣传引导体系,推动“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理念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张立新:

二是健全技能人才评价使用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完善好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今年3月,党中央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对改革人才评价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一是完善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在深入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国家职业资格框架。二是建立目录清单。按照《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实行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管理制度。三是改革评价方式。努力破解职业资格数量减少后,如何有效开展技能人才评价工作的问题,研究创新评价方式,突破身份、学历、资历限制,建立起技能人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获得科学评价并得到合理使用的制度。到“十三五”末期,力争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设置科学,运行规范,依法监管的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初步形成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企业行业广泛参与的技能人才评价使用体系。三是完善技能人才竞赛选拔体系。技能竞赛是促进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广大职工和青年学子学习技能、钻研技术、展示工匠精神的宏大舞台。以我国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夺金为契机,完善竞赛选拔体系,全面提升竞赛规模、质量和影响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以世界先进标准引领国内竞赛。国家级一类、二类竞赛和省级技能竞赛逐步与世界技能大赛接轨,充分借鉴其先进理念、技术标准、比赛规则、工作流程和组织方式,提高国内竞赛水平,为备战世赛打下扎实基础。二是贴近企业、劳动者和社会需求组织竞赛。以根植企业、服务劳动者、贴近社会为出发点,组织技能竞赛活动。竞赛结果要与人才培养、使用、激励直接挂钩,形成企业和劳动者积极参与、社会喜闻乐见、竞赛吸引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三是注重规范管理。制定加强国内竞赛管理的办法。规范开展世赛集训基地遴选、选手选拔、社会赞助等工作。到“十三五”末期,形成以世赛为龙头,国赛为主体,企业岗位练兵技术比武为基础,国内技能竞赛与世界技能大赛逐步接轨、竞赛标准与人才培养紧密衔接的技能人才竞赛选拔体系。

张立新: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的宏观背景下,“十三五”时期,需要大力弘扬精益求精的新时期工匠精神,以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和促进就业创业为重点,以做大做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和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目标,以着力解决体制机制障碍等问题为导向,努力建设培养培训、评价使用、竞赛选拔、表彰激励和宣传引导五大工作体系,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强大支撑。一是构建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开展重点群体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实行国家基本职业培训包制度。此外,国家一系列促进就业行动计划的主要内容都与职业培训紧密相关。这些要求都需要从构建培训制度体系入手,夯实技能人才成长和促进就业基础。一是完善培训制度政策。研究制定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十三五”提升劳动者素质和促进就业规划、重点群体免费培训政策等重大制度政策,组织实施化解产能过剩企业职工、高校毕业生、新生代农民工等重大专项培训计划。二是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制定并落实《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推广“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发展技师学院,全面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落实生均拨款等政策,加强产教融合、公共实训、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世赛集训基地等项目建设,探索发展职业训练院。三是完善工作机制。优化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机制,逐步实现培训机构自主开展培训、劳动者自主选择培训机构、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和依法监管。探索开展技能振兴综合示范区建设。到“十三五”末期,建立健全以企业、技工院校和各类培训机构为依托,以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为主要形式,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终身、适应劳动者需求的培养培训体系,实现大规模开展职业培训、大幅度提高劳动者素质目标。

主持人:

技能人才工作下一步有哪些安排?

张立新:

经过60多年的历史积淀,技工院校不断引领先进办学理念,探索出了“高端引领、校企合作、多元办学、内涵发展”的发展道路,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独特的人才培养优势。一是坚持先进理念,明确办学目标。技工院校坚持以促进就业、提高质量、服务发展为导向,以提高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服务经济发展为根本,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和企业生产实际要求,为生产、服务等产业一线培养和输送中、高级技能人才。二是坚持校企合作,创新办学模式。技工院校坚持把校企合作作为办学基本制度,在招工招生、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培养、职业培训、学校治理、质量评价等方面与企业深度合作,建立具有市场机制特点的长效合作机制,实现市场化、集团化发展。三是适应市场需求,突出专业特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将管就业与管技校有机结合,及时将就业需求传导到技工院校,通过高端带动和典型引路,把加强专业建设作为立校之本,指导技工院校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形成了适应需求、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四是坚持工学一体,深化教学改革。打破传统的学科式教学方式,实施以能力标准为核心的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开发并推广一体化课程教学,将相关理论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实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打造具有中国特色、适应职业教育规律和技能人才培养规律的新型技工教育模式,推进技工院校内涵发展。五是坚持多元办学,开展职业培训。技工院校坚持两条腿走路,由注重学制教育向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转变,积极面向企业在职职工、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失业人员、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等群体开展大规模职业培训,形成广覆盖、多层次、多形式、多类型的技能人才培养格局,成为融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公共实训、技师研修、技能竞赛、人才评价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技能人才综合培养基地。六是注重职业素养,培育工匠精神。技工院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培育工匠精神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重视加强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培养德技双馨、身心双健的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十二五”期间,全国技工院校累计向社会输送560万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

张立新:

技工院校以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技术工人为目标,是培养技术工人的专门学校,是承担技工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竞赛集训、公共实训、就业服务等工作的技能人才综合培养基地。根据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我国技工院校分为普通技工学校、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三类。普通技工学校主要培养中级技工,高级技工学校主要培养中、高级技术工人,技师学院主要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有技工院校2545所,在校生321.5万人。

主持人:

在通往“大国工匠”的道路上,技工院校的培养可以说是第一步,近年来我国在技工院校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张立新:

我国早期培养技能人才的模式主要有学校培养、企业自主培养、校企合作培养几种。其中学校培养主要采取“大班上课,群体实操”的教学方式,但与企业需求衔接不够。企业自主培养,主要是岗位培训和学徒模式,但由于企业管理情况不同,培训效果千差万别。校企合作培养是校企双方优势互补培养技能人才的一种模式,是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但对于特殊技艺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尚显能力不足。以上几种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均存在不同的局限性。技能大师工作室正是鉴于此而诞生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2011年,为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印发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我国将重点实施技师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3个工作项目,以鼓励和扶持高技能人才发展。到2020年底,国家将支持建设约100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基本形成覆盖重点行业、特色行业的技能传承与推广网络。为进一步加强对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的管理,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2013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印发《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试行)》,明确指出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要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结合,主要围绕十大振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行业(领域)组织实施。以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为重点,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的领军和示范作用,重点依托承建单位开展岗位创新、高技能人才研修提升培训、高技能人才评价、职业技能竞赛、高技能人才课程研发、高技能人才成果交流等活动。据统计,自2011年实施技能大师工作室制度以来,截至2015年底,我国共建成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500个,覆盖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行业。大部分工作室均是以攻关、传艺、交流、协助为工作宗旨,在各自的工作领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也创造了可喜的成绩,为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主持人:

技能大师工作室是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一种特殊模式,网友们对技能大师工作室很好奇,请您介绍一下。

张立新:

今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将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制造的未来走向和人才培养模式产生深化的影响。工匠,是指有手艺专长的人。能工巧匠、匠心独运、巧夺天工、鬼斧神工等成语就是对工匠及其技艺的赞誉之词。“大国工匠”不仅仅是荣誉称号,他们是高技能人才的优秀代表,其中不乏具有独门绝技的人才,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中起着引领和示范作用。他们普遍具有以下特征:耐心专注,咫尺匠心,诠释极致追求;锲而不舍,身体力行,传承匠人精神;千锤百炼,精益求精,打磨中国制造。他们是劳动者,一念执着,一生坚守。“大国工匠”身处大到一个行业、小到一个企业的关键生产岗位,这个岗位所需要的技术、技能直接关乎产品的品质。其自身素质特别是他们对工作的责任感、对事业的忠诚度等精神素质,直接决定着一个品牌的成功打造。要将“中国制造”打造成高品质的代名词,不但需要一大批优秀的大国工匠,更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工匠队伍,在传承和发扬中,让工匠精神成为民族工业的灵魂。

主持人:

您刚才提到,每一位受表彰的人员身上都集中体现了“大国工匠”的风采,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大国工匠”?

张立新:

本届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活动得到各地、有关行业企业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共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工商联以及10家全国性行业协会等单位推荐申报。经初审、专家评议、社会公示等环节,共评选产生第十三届中华技能大奖30名,全国技术能手299名。 30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来自19个省(区、市),平均年龄47岁,都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其中女性1人,有16人获得过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有20人毕业于技工院校。299名全国技术能手中,女性27人,少数民族9人,高级技师242人。获奖人员分布在航空航天、交通能源、装备制造、电子科技、社会服务等多个行业,工作成绩非常突出。他们中有被誉为“在炸药堆里工作”的大国工匠、曾当选央视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的徐立平;有带领技术团队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产盾构机,打破国外盾构机垄断局面的隧道领域技能型首席领军人才李鸿;有填补国家高端工艺装备研发技术空白,打破国外对我国技术封锁的超精密加工领域高技能人才韩长庆;有被誉为“高铁工人博士”,成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知识技能型领军人物的罗昭强。受表彰的人员普遍身怀一技之长,追求精益求精,在各自的工作中努力践行工匠精神,每位受表彰人员身上都集中体现了大国工匠的风采,他们的事迹都值得在全国广泛宣传和学习。

主持人:

我们注意到,在受本届表彰对象中,女性、少数民族、年轻……相较以往,这些“特殊标签”越来越具有广泛性,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张立新:

当前,我国社会氛围仍旧是“重装备、轻技工,重学历、轻能力,重理论、轻操作”,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整体不高,社会认可度和知晓度不强。为了进一步增强社会各界对高技能人才发挥作用的认识,扩大社会影响力,需要建立完善以政府表彰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表彰奖励体系。我们开展的高技能人才表彰活动,一方面是对那些踏实奉献、业绩突出的高技能人才实施重奖,对他们在本职岗位上发挥的作用给予充分肯定,目的就是要引导更多的劳动者以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和全国技术能手为榜样,爱岗敬业、刻苦钻研、争创一流,共同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事业。另一方面是为各地政府树立示范作用,引导各地对本地区优秀的高技能人才开展相应的表彰活动,从而在全社会弘扬工匠精神,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

主持人:

表彰活动对于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具有什么作用?

张立新:

是的,8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同志在中南海出席高技能人才座谈会,接见第十三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马凯副总理首先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第十三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和全国技术能手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和优秀代表,是创新技术技能、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力量,在推动技术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马凯副总理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中国制造2025,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迈向中高端水平,必须加快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技能人才队伍。要完善制度保障,落实和健全政策措施,创造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开发培养、选拔使用、引进聚集的体制机制。要加大培养力度,创新“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要营造良好氛围,引导全社会尊重、重视、关心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和社会地位。广大高技能人才要将大国工匠精神薪火相传,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优秀品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座谈会上,尹蔚民部长汇报了第十三届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工作有关情况,王刚、徐立平、罗昭强、赵郁、李家琦、蒋庆群等六名受表彰代表汇报了个人成长经历并提出了相关意见建议。

主持人:

马凯副总理出席了高技能人才座谈会,接见了此次获奖者和技术能手代表,对高技能人才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

张立新:

高技能人才表彰制度建立于1995年,每两年表彰一次,是目前我国政府对优秀技能劳动者的最高奖励,体现着党和国家对技能劳动者的关心和重视。到今年,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已进行十三届,历届表彰活动都受到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2014年12月,马凯副总理在中南海接见了第十二届表彰活动代表并座谈,指出高技能人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建设者,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者,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实践者,是技术技能的重要传承者。会后,受表彰高技能人才倍感光荣,同时对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和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全社会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都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长期以来,高技能人才在我国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都作出了突出贡献,这支队伍涌现出很多业绩突出的模范人物,成为广大技术工人学习的标兵和楷模。如带领工友多次打破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的“金牌工人”许振超,在火箭发动机焊接岗位创新工艺、屡克难关的“焊接巧匠”高凤林,为我国空空导弹重点型号产品成功研制并在培养我国夺取世赛金牌选手上作出突出贡献的鲁宏勋,还有这次表彰的被誉为“在炸药堆里工作”的大国工匠徐立平等等。这些模范人物的突出事迹和成长历程激励着广大青年劳动者,为他们钻研技术业务、走技能成才之路树立了榜样,发挥了巨大的示范带动作用。为进一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大批具有优秀品质、高超技艺和创新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引导广大劳动者钻研技术业务,走技能成才之路,人社部于今年初启动了第十三届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活动,近日印发了《关于表彰第十三届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的决定》。人社部于12月8日上午在北京组织召开第十三届高技能人才表彰大会,三位部领导出席表彰大会,其中尹蔚民部长发表讲话,汤涛副部长主持会议,张义珍副部长宣读了表彰决定。部领导和中央组织部、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的领导为获奖代表颁奖。罗昭强、李鸿、郑桂杰、吴兴尧等4名受表彰代表介绍了个人成长经历,来自航天科技集团国营7416厂固体发动机药面修理工高级技师徐立平代表全体受表彰高技能人才宣传倡议书。

主持人:

感谢您参加在线访谈!近日,人社部印发了《关于表彰第十三届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的决定》,对30名中华技能大奖和299名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获得者进行表彰,请您介绍一下高技能人才表彰制度和本届表彰活动的有关情况。

版权所有 © 2020 北京创新实践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京ICP备2020045034号